“十四五”时期是松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蓄力突破的关键阶段,全区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乡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集中展现五年来的发展亮点与实践成果,生动记录群众生产生活的可喜变化,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奋进力量,即日起《今日松山》开设《数说“十四五”·奋进中的松山》专栏。
“十四五”以来,初头朗镇福山庄村锚定“强村富民”核心目标,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在组织建设上强队伍、在产业发展上谋突破、在民生服务上提质效,在人居环境上焕新颜。村集体经济实现从“薄家底”到“稳增收”再向“提质增效”的跨越式发展,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发展中持续攀升。
深秋时节,走进初头朗镇福山庄村设施农业园区,集中连片的日光温室整齐排列,棚内长势喜人的葡萄挂满藤蔓。工人们穿梭在藤蔓间修剪枝叶,一派忙碌的景象。
棚户刘志鹏说:“刚开始种棚的时候,啥技术都不懂,只能跟着别人摸索,产量也不好,品质也不好,也不稳定,后来,村里组织培训,请专家手把手教我们,我们慢慢掌握了科学种植技术,2020年前后我大胆尝试了特色品种巨茉莉葡萄,一共种了80多亩地,目前长势特别好,预计一年每亩地产量能达到7000斤左右,收入比刚开始种棚的时候翻了好几倍。”

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正是福山庄村以产业赋能集体经济的生动缩影。曾经,福山庄村的农业生产以传统大田种植为主,土地产出效益低,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为打破这一局面,2017年,福山庄村党总支主动破局,探索设施农业发展路径。如今,园区已建成设施农业面积1100亩,涵盖番茄、角瓜、葡萄等多个品种,不仅带动30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元,园区年产值更是突破3千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从设施农业园区出发,沿着平整的乡村公路向西北前行,便来到了福山庄村千亩经济林项目区。工人们正在为果树涂白,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着防虫御寒准备。
福山庄村经济林项目区负责人王文学说:“以前传统种的都是杏树和123小苹果,123小苹果结果子小,口感差,基本没有市场,后来,两委班子到外边调研之后发现咱们这个地区更适合寒富和新苹红,这两种苹果又抗寒又抗旱,适应力强,而且,结的果又大,甜度又高,市场需求非常大,价格稳定。现在咱们这个项目占地达到了1500亩,经过7年的育培和管理,产值今年能达到80多万元。”
此外,福山庄村还积极发展林下种植经济,2020年开始,在经济林项目区套种防风1200亩,每年增收10余万元。

产业旺了,钱包鼓了,人居环境也要跟上。近年来,福山庄村两委班子将“改善人居环境”纳入民生重点工程,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福山庄村,道路干净整洁,庭院错落有致,宜居宜业的乡村新图景在这里徐徐展开。
村民于景泉表示:“我们福山庄村现在和以前可大不一样了,你看这路修到家门口,出门既干净又方便,村里还建了小广场,每天吃完饭,就来这遛弯儿,我们村民的素质都提高了,生活越来越好。”

同时,福山庄村两委班子还将“盘活资产资源”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突破口,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对全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登记造册。同时,成立经济、土地、置业、劳务、旅游5个股份专业合作社。最终实现水浇地每亩溢价150元、山地每亩溢价60元,村集体经济直接增收15.3万元。截至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21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66万元以上。
村民公维海说:“自从村里搞集体经济,变化真的是太大了,我把家里的五亩地入了土地合作社,不光每年能拿到稳定的租金,农忙时还能去设施园区打工,一天能挣150多元,一年下来光务工的收入就有20000多元,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有奔头,这都是集体经济给咱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初头朗镇福山庄村党总支书记赵国江说:“下一步,福山庄村将结合‘十五五’规划,一方面,通过整合土地资源竞价发包,让村民的每一寸土地都产生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整合水库周边23700亩林地和1500亩经济林,继续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同时,我们与北京科芯公司在番茄标准化生产、深加工深度合作,充分发挥番茄产业商品化服务中心的作用,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福山庄村的特色种植和养殖走得更远,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