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松山  >  松山概况  >  建置沿革 > 正文

建置沿革

来源:松山区地方志    发布时间:2025-05-09 17:28   

松山区境为古商族活动中心地域,商族始祖厌越(契)邑于紫蒙川(今老哈河流域),契子昭明迁于砥石(今克什克腾旗白岔川),契历十四世到天乙(成汤),克夏建商。

古商族之后,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库莫奚、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和原始先民在区境繁衍生息。经考古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区境阴河沿岸存有众多古城堡遗址,城邦制社会结构体现。

战国时期,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将秦开破东胡,扩地千余里,始筑燕北长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区境属右北平郡。

西汉初期属匈奴左地,中后期属乌桓,区境南部属右北平郡,置廷陵县,治所在今文钟镇三眼井村(2005年10月,文钟镇划归红山区)。东汉时期,属鲜卑。

三国两晋时期,先属东部鲜卑,后属宇文鲜卑;十六国时期,区境南部属前燕、前秦、后燕,北部属库莫奚;南北朝时期,区境属库莫奚。

隋朝属契丹。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设饶乐都督府及松漠都督府,区境分属之。梁灭唐后,区境属契丹。

辽朝建立后,区境属辽中京道大定府辖地。辽开泰二年(1013年),置松山县,开泰中期置松山州,州、县治所均在今松山区城子乡城子村。以州领县,属中京大定府。

金皇统三年(1143年),废松山州,存松山县。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路,松山县隶北京路。承安二年(1197年),区境西部析置静封县,治所在今松山区穆家营子镇下洼子村,松山县、静封县属全州,第二年改隶高州。泰和四年(1204年),复置松山州,松山县属之。

蒙古太祖九年(1214年),成吉思汗为诸子分封领地,区境为唆鲁火都牧地。中统三年(1262年),改松山州为松州,领松山县,划松州归上都路开平府。至元二年(1265年),松山县并入松州。至元七年(1270年),区境松州为上都路辖地,静封县为全宁路辖地。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区境属鲁王牧地。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区境大部属全宁路(1389年改为全宁卫),南境为大宁府(1387年改为大宁卫)地。天顺三年(1459年)后,兀良哈三卫踞大宁,区境属朵颜卫。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察哈尔部东迁,悉并朵颜三卫,区境为察哈尔部控制之下,属成吉思汗三弟谔楚因后裔翁牛特部领地。

清崇德元年(1636年),翁牛特部分置左右翼二旗,区境属翁牛特右翼旗。治所在英格什尔哈齐特呼朗(今大庙镇小庙子村),后迁至今松山区王府镇王爷府村。雍正七年(1729年),在今平泉设八沟理事同知厅,区境属其北境。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沟厅析置乌兰哈达理事通判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治所在赤峰街(今红山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升赤峰县为赤峰直隶州,隶承德府。

民国2年(1913年)7月,撤州改县。民国29年(1940年)1月,赤峰县并入翁牛特右旗。民国34年(1945年)8月,改翁牛特右旗为赤峰县,隶热河省。1946年10月析置赤西县,1947年10月赤峰市并入赤峰县。1948年9月,赤峰县分置赤峰市,赤西县并入赤峰县。

1952年5月,赤峰市并入赤峰县。1956年1月,撤销热河省建制,赤峰县隶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1958年10月撤县设市,1962年9月市县分置。1969年7月随昭乌达盟改隶辽宁省,1979年7月复归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10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改赤峰县为赤峰市郊区。1993年7月,改称赤峰市松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