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分布于西辽河流域、大凌河流域,以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分布区域,分布面积20万平方千米,松山区为红山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红山文化年代跨度为公元前4710年—公元前2920年,延续时间1790年。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县(今松山区)西水地红山后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1938年,日本学者发表《赤峰红山后》发掘报告,称这种考古文化为红山第一期文化。1954年,考古学家尹达著《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把红山后遗址命名为红山文化。1970年起,进行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近千处遗址,丰富的地下文物考古资料表明,红山文化是一种农耕经济发达的原始文化。2014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共同签署《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宣布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
红山文化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牧、渔、猎并存,属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红山后遗址中,房子最大的宽11米,纵深9米,房内均有瓢形灶炕,灶炕有斜坡式火道,抹有草拌泥。红山文化的房屋向南设有斜坡式门道,与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有显著区别。红山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磨制的石耜、石斧、有肩石锄、石锛、石磨盘、石磨棒等,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红山文化典型的石器。细石器数量巨大,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细泥红陶和夹砂褐陶的盆、钵、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装饰纹样,而横“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发现有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造型有猪龙、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纹玉饰、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朝阳市的喀左县东山嘴发现一处属于红山文化的遗址,遗址坐落在山梁顶部中央,发现有大型石砌祭坛,在南部圆形祭坛旁出土有大型人物坐像和小型孕妇像。
1985年,对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是红山文化晚期建筑成就的代表。遗址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精美绝伦、世界罕见。
东山嘴、牛河梁遗址属红山文化晚期,在这一时期,红山文化遗址分布密集,人口密度增大,聚落间的分级和超大规模中心性聚落出现,社会组织复杂化出现;红山文化房址出现白灰抹面,流行瓢形深坑式灶,中心性大房址普遍出现,聚落内部组织形式发生明显改变;红山文化晚期出现远离居住中心的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坛、庙、冢于一体的建筑布局,礼制形式出现;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结构分化,出现特权阶层,等级制度确立;农业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出现手工业,并存在建筑、制陶、玉雕、陶塑、泥塑等专业化队伍;科学和艺术水平提高,在个别陶器、玉器上出现刻划符号,具有文字的特征。大量考古研究表明,在距今5500—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社会发生了质变,已步入初级文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