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分布于西辽河流域、大凌河流域,以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分布区域,分布面积20万平方千米,松山区为红山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红山文化年代跨度为公元前4710—公元前2920年,延续时间1790年。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县(今松山区)西水地红山后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1938年,日本学者发表《赤峰红山后》发掘报告,称这种考古文化为红山第一期文化。1954年,考古学家尹达著《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把红山后遗址命名为红山文化。1970年起,进行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近千处遗址。2014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共同签署《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备忘录》,宣布联合对红山文化进行申遗。
红山文化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牧、渔、猎并存,属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红山后遗址中,房子最大的宽11米,纵深9米,房内均有瓢形灶炕,灶炕有斜坡式火道,抹有草拌泥。红山文化的房屋向南设有斜坡式门道,与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有显著区别。红山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有磨制的石耜、石斧、有肩石锄、石锛、石磨盘、石磨棒等,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红山文化典型的石器。细石器数量巨大,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细泥红陶和夹砂褐陶的盆、钵、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装饰纹样,而横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发现有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造型有猪龙、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纹玉饰、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朝阳市的喀左县东山嘴发现一处属于红山文化的遗址,遗址坐落在山梁顶部中央,发现有大型石砌祭坛,在南部圆形祭坛旁出土有大型人物坐像和小型孕妇像。
1985年,对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是红山文化晚期建筑成就的代表。遗址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精美绝伦、世界罕见。
东山嘴、牛河梁遗址属红山文化晚期,在这一时期,红山文化遗址分布密集,人口密度增大,聚落间的分级和超大规模中心性聚落出现,社会组织复杂化出现;红山文化房址出现白灰抹面,流行瓢形深坑式灶,中心性大房址普遍出现,聚落内部组织形式发生明显改变;红山文化晚期出现远离居住中心的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坛、庙、冢于一体的建筑布局,礼制形式出现;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结构分化,出现特权阶层,等级制度确立;农业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出现手工业,并存在建筑、制陶、玉雕、陶塑、泥塑等专业化队伍;科学和艺术水平提高,在个别陶器、玉器上出现刻划符号,具有文字的特征。大量考古研究表明,在距今5500~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社会发生了质变,已步入初级文明社会。
【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属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早期文化。1960年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今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村,遗址分为下层、上层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400年。主要分布于燕山山地,北至西拉沐沦河畔,东达医巫闾山麓,西抵河北省张家口地区。该文化晚于红山文化,在燕山以北为青铜时代晚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所代替。经过发掘的遗址主要有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夏家店、药王庙、新店、香炉山、南山根、大甸子及辽宁朝阳地区的丰下、水泉等。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特点鲜明,实用陶器以青灰色为主,手制,泥条盘筑,烧制火候较高。多饰绳纹,还有篦点纹、圆圈纹等各种压印纹饰,也有附加堆纹。随葬陶器胎呈橙红色,火候较低,表面黑色,经磨光,器表以红,白两种颜色勾画花纹。陶器种类有盂(或称折腹盆)、鬲、甗、盆、钵、罐、鼎、盘、簋、豆、鬶、爵等。彩绘陶器亦多见于墓中,居址仅见残片。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以石城最富特征,石城依山势营建,形状、规模大小不一,成群分布。石城外围有石块垒砌的城墙,城墙有垛口,城墙外有壕沟。石城内房址多双圈石块垒砌,中间夯土,居中房址规模较大。
居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高地。较大的聚落周围常有围墙或壕沟作为防御设施。围墙或以自然石块垒砌,或以夯土筑成,均就地取材。围墙内的房址自数十座至百余座不等。房址有半地穴式的,也有用石块或土坯垒砌墙壁的,平面近圆形,直径2~3米。屋门多开向东南。屋内地面上有用火痕迹。壁面和地面常敷草拌泥,还发现过地面铺白灰面的。屋址近旁常有贮藏物品的窖穴,墓葬都发现在聚落近旁。墓地规模大小不一。大甸子遗址近旁的墓地有墓葬近千座,是较大的一处。墓葬都是长方形竖穴,排列密集而有规律。一般成年人的墓圹长约2米,宽不及1米,深约2米。墓中几乎都有箱形葬具,有木结构的,有石板叠架的,也有土坯垒砌的。儿童墓则多数不见葬具,墓圹仅可容身。个别大型墓长3米,深越7米,但也只有一层木质葬具。墓地中同一时期的墓,死者头向一致,多为侧身直肢。墓圹的脚端壁面多挖出小龛,龛内放置随葬品,除随身佩戴的装饰品外,女性以纺轮随葬,男性则随葬斧、钺、箭。墓葬填土中常埋有用于祭祀的整猪。成人墓葬中几乎都随葬鬲、罐、盂等陶器,这是氏族内普遍遵从的礼俗。随葬陶器多数以一鬲、一罐为一组,较大的墓中有随葬2组或3组的,少数礼遇隆重的墓中还有陶质鬶、爵等酒器,这样的墓多半为男性,约占墓葬总数的2%。这种种类和数量的差别,反映出通行礼俗中的等级差别。此外在约1/3的成年男性墓中随葬有石质斧、钺,其质料不适于实用,但制作工艺都较精致,表明这种随葬的斧、铽(钺)正逐渐脱离实用而转化为一定身份的象征物。不过,精致玉石装饰品、贝或仿贝制品,并不都出在礼遇隆重的墓中,表明氏族中占有财富较多的人并不一定都能得到最高级的丧葬礼遇。
该文化居民生活的自然环境,为大面积的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森林。人们在森林边缘种植谷物,营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饲养牛、羊、猪、狗等家畜,也进行狩猎,猎获物有鹿科动物等。
已发现的金属制品多是小型装饰品。如青铜耳环、指环、杖首和金耳环等。目前尚未见到确属这一文化的金属容器。但从大甸子发现的杖首上的铸痕得知,当时在铸铜工艺上已能运用内范与外范相组合的方法,铸出薄壁型的器物,表明已具备能够铸造容器的技术水平。少量制作精致的陶质酒器如鬶、爵,明显是金属器皿的仿制物。这说明这一文化确有金属器皿,但实用的金属容器在当时生活中还是很少的。
石器中最多见的是磨制石铲、石刀和打制石锄,都是装在木柄上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此外也有穿孔石斧、石钺、圆锥形或三棱形带有圆柱形铤的骨镞等武器。该文化有精致的玉石工艺品。管状玉珠与玛瑙珠常混杂组成项链。男性多戴铜耳环和绿松石珠。出土有大量的磨制穿孔贝及蚌壳、金属仿制品,它们既是装饰物,也是财富的象征。
占卜用的卜骨系用较厚的肩胛骨或长骨,先加工成条形骨片,然后在每块卜骨的同一侧面钻出小圆窝,在圆窝内烧炙。
随葬陶器上的彩绘图案多以白色画出主纹,以红色勾勒填地。多数纹饰以复杂的卷曲线条构成多种二方连续的单元。也有少数纹饰是以兽面为主,以上述二方连续的单元为辅。在整个器物画面的分割、布置与主、辅纹饰的配合等方面,都显示着它与商周青铜的图案有密切的联系。
(原载《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编,1986年8月第一版,第571页。有部分改动)
【夏家店上层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属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晚期文化,年代为公元前1000—前300年,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及辽宁省朝阳市、河北省承德市。分布在西拉沐沦河以南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年代都比较晚。在燕秦长城以南地带发现的遗存,都较燕秦所代表的战国时期的文明为早。该文化最早在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后遗址发现,当时称为赤峰第二期文化。1960年在赤峰夏家店遗址发掘时,从所谓赤峰第二期文化中分析出一些不同时代与文化遗物,为区别于以前的认识,另称之为夏家店上层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陶器都是夹砂陶、质地疏松,以泥条盘筑成肩、腹、空足等各部分,再捏合成器,不见轮制痕迹。器壁厚薄不匀,制作粗劣,常在接合处断裂。陶器表面大都经过粗略刮磨,罕见纹饰。烧制火候较低,多呈不均匀的红褐色。随葬陶器的制作及形态与生活中实用器相同。陶器种类有鼎、鬲、甗、豆、罐、钵等。鼎腹多似钵形。鬲、甗皆分裆,袋足下都附加圆锥状实足根。鬲分直腹和鼓腹两种,上腹或口缘常有双环耳或把手。甗的腰间有一匝附加堆纹。豆是有高矮两种。盆、鼎、罐的口沿和壁侧亦多见器耳和疣状把手。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其中炊器、容器发现较少,而工具、武器及饰物发现数量最多。常见的工具和武器有刀、锥、斧、凿、镞、矛、短剑等。锥、斧、凿的形状与北方其他文化中所见的铜工具略同,唯多见短柄一侧有齿的小刀,与松辽平原的铜刀形制接近。铜斧形似石质锤斧,有銎管纳柄,銎管的一侧或两侧铸出斧刃。短剑以身柄连铸的最多见。剑柄和柄首常铸出动物形或饰几何形图案。剑身有直刃,也有曲刃的。青铜炊器与容器只见有鼎、鬲、豆、罐等器类,而且发现甚少,其形状与同类陶器几乎完全相同。遗址中多次发现石质铸范,铜器的发现数量与器类也较夏家店下层文化增多,在林西县大井村发现一处包括露天开采、选矿、冶炼、铸造等全套工序,规模庞大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铜矿遗址,表明这一文化的铸铜技术已广泛应用。
村落大都分布在临河两岸的高地。居址有构筑地面上的,也有半地穴的。屋内地面上有烧火痕或灶坑。屋外有深达2米的袋形窖穴,有的窖穴口部曾用石块垒砌,可能是用以贮藏物品的。陡峭山坡的屋址近旁,常用自然石块叠砌一段矮坝,以整治成一条狭长的户外活动平地。
墓葬都在聚落近旁。有墓圹排列较整齐的墓地,也有杂散在屋址之间的埋葬。墓圹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葬具有用石块围砌成的棺,也有木质的。木质葬具周围也常用石块填塞固定。大型墓曾在宁城南山根发现过两座,其中南山根第101号墓长3.8米,宽约2米,深2.4米,墓内出有很多青铜工具、武器和容器,还出有一组中原常见的青铜礼器,是迄今所知该文化中随葬品最丰富的。一般成人墓多为单人葬,也有极少的异性合葬或同性合葬墓。随葬品常为一件陶罐或陶钵,极少用鼎、鬲随葬,此外,女性往往以纺轮、针筒、铜锥、小刀随葬,也有的黑白两色珠子组成的项链及铃形、鸟形、双尾形和各式连珠形等铜饰物。男性常佩带武器,多为骨镞与铜镞,短剑较少见。
该文化收割工具只见有半月形石刀,而不见适于掘土或松土的锄、铲等石质农具,表明其农业还是极简陋的。牲畜有牛、羊、猪、狗和马。从青铜马具和骨板上刻画的图像看,该文化中马既用于乘骑,也用于拉车。南山根第101号墓中,除有该文化独特的青铜容器外,还有中原地区贵族常用的青铜礼器,表明夏家店上层文化在进入西拉沐沦以南时,社会中已出现了贵族首领。在同一墓地中还埋葬有低于贵族首领又在一般氏族成员之上的武士。他们埋葬时头戴铜盔,随葬戈、矛、短剑等,但无青铜容器和中原式的青铜礼器。还有一部分埋在住址边缘废弃的窖穴或屋址之中,没有一般氏族成员的待遇,一个单位之中3或4个个体枕藉在一起,性别与年龄各不相同,没有随葬品。人骨鉴定结果表明,这种埋葬的死者与上述3种人在体质特征上并无种族类型的区别,可见夏家店上层文化社会的多种等级差别,是由同一族属中的人分化形成的。这一文化亦行占卜术,其卜骨多选取骨密质较薄的动物肩胛骨,只要在一面施灼,即能在另一方面显示裂痕,故无钻和凿的痕迹。
夏家店上层文化与西团山文化等同时代的青铜文化比较接近,与同时代的中原地区各诸侯国也有较密切的联系。依分布地域和存在年代看,其族属与《史记》中记载的山戎、东胡大致相当。
(原载《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编,1986年8月第一版,第569页。有部分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