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 正文

聚焦主导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松山区穆家营子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11-12 11:20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赤峰市松山区穆家营子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穆家营子镇聚焦设施农业、肉牛养殖和扁杏种植3大主导产业,着力在品种、品质、品牌上发力,全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发展产业,用经济纽带把群众组织起来,凝聚到党组织周围,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有了更现实、更广泛的基础。

一、示范引领带动,提档升级设施农业。

穆家营子镇北洼子村全家梁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始建于2004年,一度成为自治区范围内建设最早、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当地群众因此一项产业人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近年来,由于园区品种单一、棚体老化和设施落后,园区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集体强不强关键在头羊”。2023年,穆家营子镇党委与村党委决定对老棚区提档升级,为解决群众观望、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村集体投入100多万元新建高标准U型示范棚2个,配套智能防虫、水肥一体、自动放风等智能化设备,年利润达到了50万元。通过党委宣传引导、示范带动,群众看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纷纷要求对旧棚进行提档升级。2024年,穆家营子镇全力争取自治区、赤峰市设施农业政策资金,对北洼子、大西牛、西道等设施农业园区逐步进行旧棚改造、基础配套和科技赋能,同时加大品种选育、技术指导、园区管理、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力度,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二、集约集中集聚,稳步发展肉牛产业。

衣家营子村回族人口较多,是传统肉牛养殖村,养牛户占全村人口的51.5%。近年来,各自为战的散户养殖面临着发展规模受限、肉牛品质不高、对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传统生产方式亟待转型。镇党委和村党总支经过多次考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认为做大做强传统肉牛养殖产业仍然是推动衣家营子村乡村振兴的最优途径,通过盘活村集体1500万元征地补偿款和872亩荒山,建设肉牛养殖园区,推动传统肉牛养殖产业走集约、集中、集聚发展之路。目前,园区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投资4750万元,建成牛舍30栋3万平方米。一期的6000个牛位已经全部出租,全村超过1/3的养殖户已经入驻园区,园区统一规划、建设、育种、防疫和销售,通过“服务链嵌入产业链,组织力赋能生产力”,衣家营子村养殖规范了,效益提高了,村庄整洁了,传统肉牛产业实现成功转型。

三、延链补链强链,探索三产融合发展。

近年来,穆家营子镇成功打造了古都河村党组织引领“村社一体,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即村党委书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和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确保了合作社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规范运行,有利于资源整合和利益链接。一产方面,结合龙潭生态资源,镇党委和村党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施了4万亩山杏嫁接大扁杏项目,林下500头藏香猪和5000只生态鸡养殖项目,3000亩苜蓿草和仿野生中草药种植项目,依托这4个项目,已经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20万元以上,农户人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二产方面,依托扁杏经济林的资源优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00万元,建设了扁杏加工厂,引进开口杏核加工和干果炒制2条标准化生产线,经过深加工,杏核的单价从4元提高到14元。同时注册了“龙潭大扁杏”“龙潭跑山猪”等地域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三产方面,成立龙潭合作社,结合生态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近郊旅游项目,目前龙潭露营基地月均客流量达千余人次,有效带动了全村百姓就业创收。2023年古都河村获得自治区首批“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称号。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产业发展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今后,穆家营子镇通过精准定位并大力发展主导产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持续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迎来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