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区“十四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来源:赤峰市松山区农牧局    发布时间:2023-02-27 15:08   

十四五期间松山区农牧工作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坚持“产业培育集中、空间布局集聚,要素投入集约”的思路,推进设施农业、肉牛等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和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重中之重”战略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广大农民的生活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2021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区摘帽、人脱贫的基础上,让广大农民同全区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2023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农村产业更加兴旺,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农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021年至2023年底,在已经完成农村厕改工作的基础上,清除后续收尾工作。探索“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域处理”的收处模式,计划投资2300万元,新建设垃圾填埋场11座,实现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基本达到有效治理。因地制宜采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计划投资6545万元,优先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污水处理厂9个,配套污水管网14.6公里。并制定《赤峰市松山区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计划完成13处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工程和3处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建设,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力争农药、化肥、农膜较去年减量分别达到1%、3%、4%;以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为依托,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确保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2024年至2025年底。继续加大宣传引导。以农民学习讲堂为载体,以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星级文明卫生户为主体,深层次、广范围开展宣传引导,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把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对先进典型给予适当奖励,激发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乡环境办、村委会和卫生监督员作用,实行日巡查工作机制,随时掌握工作时效性,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区农工办开展周检查,及时掌握整体工作动态,并将日常检查结果作为乡镇年度实绩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推广爱心超市等积分兑换模式,试点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垃圾综合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全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围绕阴河流域重点河道组成专项执法队伍,进行常态化治理,综合实施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治理举措,确保水源地供水安全。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大河湖管护力度,实现河道的生态治理。健全“部门监管、乡村负责、物业管护、村民自治”的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周检查、月汇总、季拨款、年排名”考评制度,以制度规范管理,以制度促进建设,以制度巩固成果,变突击整治为长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