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松山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上级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为文化强区建设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文化惠民深入人心。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有率达到100%,城市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基本全覆盖。新建设区图书馆、文化馆、非遗展示中心、文化展馆。完成5处城市书吧建设。松山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拥有藏书近17万册,中文期刊100多种,配备了电子书阅读机、党建一体机等设施,包含3500种电子书、3700种期刊、300种报纸、100种党建电子书、100集党建视频等图书资源,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较高。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三级馆,开设了免费书法、绘画、舞蹈、声乐、器乐等11个门类培训班,累计培训2.5万余人次。建设文旅松山数字平台,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内蒙古文化云,实现文化资源共享,通过线上展览和活动展播,展示松山文化风采。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文化有力传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及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活动 2500 场次,“艺心守望同心圆 石榴花开遍松山”品牌活动已初步形成。加强基层文化骨干培训,举办广场舞、秧歌培训班14次,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2个民间剧团被自治区文明办、文旅厅评为“十佳民间剧团”。5户文化户被自治区评为“农村牧区文化示范户”。


遗产保护有力推进,文化根脉薪火相传。全面提升文物保护与非遗活化利用水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成效。文物保护扎实有效。全面落实文物长制、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协作机制,文物保护“四有”全面完善,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设置了保护标志碑、宣传牌、文保责任人公示牌。开展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数据审核上传和新发现文物认定工作。非遗保护整体推进,非遗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到“十四五”末,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2个。深入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商圈系列活动。打造了蒙古族烟荷包制作、手工制瓷、杨氏三四席、辽瓷制作及烧制、辽瓷倒装壶制作和景泰蓝掐丝6个非遗传承研学基地,6个非遗工坊,其中杨氏三四席和辽瓷制作及烧制两个项目同时打造成了城区旅游非遗美食基地和城区旅游非遗体验基地。







